2020年以来山东电建一公司高度重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作为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全力推进双重预防体系高质量建设和有效运行。公司承编的山东省《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DB37/T
4267—2020)和《电力施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DB37/T
4268-2020),于2020年12月25日经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现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双体系建设、运行总体情况
公司全力推进双重预防体系有效运行,成立以董事长、总经理为组长的双重预防体系领导下组,扎实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各二级经营单位组织制定《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隐患排查清单》,扎实组织危险因素评价和风险评估,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实现风险分级管控;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扎实治理各种事故隐患,切实将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前,堵塞漏洞。实现从经验管理转向系统管理,从事后处理转向预防为主、过程控制,从被动防范转向源头把控,构建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岗位责任落实的双重预防体系工作格局,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有效防范事故发生,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
二、2021年以来双体系建设运行进展及相关举措
2021年以来,公司扎实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成立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和《生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程序》,积极推进双重体系建设,具体进展如下:
(一)组织机构建立情况
分层级成立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公司成立以董事长、总经理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根据分管范围领导开展双重预防工作。成立以分管生产副总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和安全总监为副组长、各单位分管责任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负责双重预防工作的具体实施。
试点项目部对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通过安全生产责任书的方式对工作指标进行分解,明确考核要求。
(二)规章制度建立和培训
公司编制《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和《生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程序》。二级经营单位和项目部结合各自实际实施。程序融合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
公司各单位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按照“风险点确定→危险因素(源)辨识→风险点评价分级→管控层级与控制措施确定→分级管控清单建立→风险公示告知→控制措施实施与监督→调整纠偏”的基本流程开展。
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按照:“隐患排查清单制定→隐患排查方案制定→隐患排查计划分解→隐患排查实施→按照排查、登记、上报、评估、监控、治理、验收、销号的顺序排查治理隐患。
公司对20名二级单位总工程师、48名项目总工程师开展专项培训,采用专题培训和查培结合的方式,分层级对项目技术人员、作业人员开展了培训。计划于今年年底实现全覆盖培训。
(三)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情况
识别工程清单并结合工序和机械设备实际开展风险点识别,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分级,并根据危险源评价结果确定风险点等级,针对每项风险制定五类管控措施,按照评价分级从公司、部门/子分公司/项目部、施工单位/班组、岗位四个级别实施管控。
年度风险识别。年初,公司组织开展风险识别评价,各二级经营单位结合公司危险因素库和风险库,开展项目部工程类安全风险识别评价。
公司危险因素库和风险库涵盖了燃煤电站、风力电站、光热电站、垃圾焚烧电站、生物质电站等电力施工“建筑、锅炉、汽机、电控、机械、检测、调试、运行、风力发电、光热发电”十个专业,36个主要单项工程,7个大型机械设备类型,对施工全过程涉及的危险源和危险因素进行了辨识和评价,从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教育培训、个体防护、应急管理等五个方面制定控制措施,实现对安全风险的系统化管控,并针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各单位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经过本单位内部讨论后,筛选出一般及以上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提交公司安全监察部汇总。公司安全监察部对各单位上报的一般及以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进行汇总、内部审核后,提交由总工程师组织的评审会讨论。经讨论并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形成公司一般及以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2021年识别82类较大及以上危险因素,涉及453个较大及以上风险点。
季度风险识别和更新。各二级经营单位总部每季度由技术负责人开展本单位的季度风险评价,确定本单位季度风险管控重点,细化分级管控措施,实施重点管控。
月度风险识别和更新。项目部由本单位技术负责人组织所辖单位开展月度风险辨识评价,细化控制措施和实施计划,明确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验证人和控制时限,经本单位及所属项目部讨论通过后实施,可以结合本单位安全分析会开展讨论。
单项工程开工前的风险识别和更新。项目部编制施工作业文件时,方案编制人员依据项目部最新发布的危险因素清单,组织参与有经验的班组长、作业人员对风险进行补充辨识评价,细化分级管控措施,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风险告知,按安全作业许可管理程序实施作业许可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采用H、S签证单对措施进行验证。
风险告知。各单位根据业务和工程进展,按照要求进行公示告知,根据现场施工作业面推进在对应位置设置告知牌:
1.方案编制人员或技术负责人在分包施工作业前向供应商、承包商施工人员告知工作存在的风险点、危险源和控制措施。各单位要对从事服务和作业活动的实习生、派遣人员开展风险教育。外来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在入场交底或培训时对其进行风险告知,并保存记录。作业活动可能危及其他施工单位或周边企业、单位安全的,工业园、项目部以风险点公示牌、协议等方式进行风险告知。
2.各单位聘用员工时,在合同中或采用其他方式书面告知劳动者工作条件、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各项目部对施工作业人员采用发放告知卡形式进行告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对所有作业人员开展安全技术交底时进行风险点告知。每日作业前,专业施工单位(班组)宜召开班前会,专业施工单位负责人(班组长)向施工人员告知当班工作存在的风险点、危险源和控制措施。
风险管控实施。在作业文件实施时,作业单位按照作业文件中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实施要求,按照“三同时”原则进行实施。公司制定安全作业许可管理程序,对一级风险作业实施作业许可管理;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安全人员等管理人员对各类风险措施采用H、S签证单对风险管控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验证,如有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及时改正。
(四)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情况
公司制定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24项,并将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类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隐患排查内容。按照公司、二级经营单位、项目部制定排查方案或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排查时间,实施排查;将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中管理措施和风险点控制措施实施不到位作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按照“排查、登记、上报、评估、监控、治理、验收、销号”等顺序排查治理隐患并制定更加可靠的风险管控措施。
公司建立企业安全专家库(其中专家93名),专家库成员充分参与开展双重预防培训、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指导和风险评估、隐患排查。
今年结合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增加了排查频次,共排查治理一般隐患2722项,无重大隐患。
三、双体系建设运行前后安全生产变化和相关成效
双重预防体有效运行后,进一步提升了全员安全风险意识,推动全员参与、充分辨识、全过程控制安全风险,有效管控风险,切断风险转化为隐患进而转化成事故的源头,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同时,将基础管理措施和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作为隐患排查的对象,实施隐患排查治理,保障了隐患能够及时、有效得到消除,防止隐患转化为事故。
四、双体系建设运行中的亮点和典型做法
(一)建立了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有力促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建立以各级行政一把手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行政管理体系。将安全生产摆在第一位置,保证安全生产费用投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建设工程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和失职追责,营造浓厚安全生产氛围。
建立以总工程师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由总工程师亲自组织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方案,以危险因素辨识评价、专项施工方案评审、安全检查为手段,利用系统性专业知识,通过故障树分析等方法对“人、机、料、法、环”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出管理缺陷、技术缺陷、设备缺陷,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消灭事故于萌芽状态。
建立以主管生产的副经理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实施体系。严格执行安全标准、规范,严格执行专项施工方案,保证各项安全技术措施落地。
建立以主管安全副经理/安全总监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利用体系审核、安全检查等手段,强化对安全生产职责落实情况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从严处罚,提高了安全监管效果。
各单位对所有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按照“三定”(定人、定时间、定任务)的原则,制定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人员的风险控制措施月度计划并严格实施,深入推进 “四个责任体系”风险管控的真正落地。
(二)实施安全“六化”管理,初步建立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安全风险是施工企业最大的风险。公司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着力推进风险预控责任化。各单位对业务范围内所涉及的风险进行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估,采用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将风险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低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进行标识,公司控制一级,子分公司控制二级、项目部控制三级、专业班组控制四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同时负责管控。建立隐患排查“检查表”库,实现隐患排查“表单化”,按照“三定”(定人、定时间、定措施)原则,制定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人员的风险控制措施月度计划,并严格实施,深入推进风险管控的真正落地。
(三)推行安全生产十项检查,提升隐患排查针对性
公司建立《安全生产十项检查评分标准》,四个责任体系、五大管理网络、分包商每月组织专项对单排查风险隐患。安全行政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各项职责,组织开展安全考核和对各体系的履职效果进行评价;安全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对危险因素辨识评价、施工作业文件编制和审批、变更管理、安全技术交底、作业安全许可、强条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安全生产实施体系主要对施工作业文件和标准规程执行符合性、隐患排查、强条执行、现场安全标准化和绿色施工情况等进行检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主要对安全文件落实、安全教育、分包管理、安全投入、强条执行进行监督检查。“五大管理网络”检查,重点做好消防、机械、施工用电、物资设备和危险品仓储、生活营地专业化管理。分包商对日常施工风险隐患进行自查,提升自身安全体系运行实效。
(四)强化技术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
牢固树立“任何风险都可以控制、任何违章都可以消除、任何事故都可以预防”和“建设期的质量就是运行期的安全”的管理理念,落实“按系统、分层次、程序化、责任制”管理要求,强化技术、质量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单项工程施工方案分级审批,危大工程实行专家论证,严格执行“STARE”(暂停Stop、思考Think、行动Act、审查Review、改进Enhance)工作法,提高安全技术交底针对性,技术培训实用有效。对大型脚手架、深基坑、大件吊装、受限空间、带电作业等危大工程和特殊危险项目,实施全过程旁站监督验证。
(五)探索安全信息化管控,实现风险隐患远程管控
公司积极探索安全信息化管控。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线上验证、安全管控一体化信息平台检查、远程飞检、高危作业项目“点对点”监控等方式,实现对各项目安全远程监管,实现对安全风险隐患全方位管控。
五、双体系建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解决思路
(一)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管控和实际执行存在“两张皮”,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不能与技术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不能有效落实到具体施工方案,不能在具体施工过程进行实施。
解决思路:
完善管理制度,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技术管理体系进行紧密结合,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级管控在施工方案全面体现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
(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对于风险控制措施的分类和使用考虑不全面。
解决思路:
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现有控制措施进行识别、梳理,并根据风险的可控在控程度确定是否需要改进(新增)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措施的可行性、安全可靠性和有效性,要重点突出人的因素。控制措施应从工程技术、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五个方面考虑。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按计划完成试点项目的全面验收,并以点带面进行交流推广。二是持续推进双重预防体系信息模块的建设应用,规范双重预防工作开展。三是网上巡查、现场检查、标准化查评等工作中重点督导检查,不断改进完善。四是制定范本文件,细化指导手册,推进全岗位充分参与。